2024年4月27日

收藏本站 登录|注册

文章详情

西藏阿里22个“最美观景拍摄点” 发布

发布时间:2015/8/6

8月5日,《中国国家地理》杂志社与西藏自治区旅游发展委员会联手评选出的阿里22个“最美观景拍摄点”名单在阿里象雄文化节活动现场发布,由中国国家地理签约摄影师组成“最美巡摄团走进西藏阿里”活动同期举行。

摄影发现了美景,摄影传播了美景,摄影与旅游有着天然不可分的关系。“最美观景拍摄点”以 “全新地理六度信息,发现最美中国”为理念,在中国国家地理全媒体资源的推动下,通过新媒体客户端,使用LBS定位功能,将把所有的“最美观景拍摄点”推送给用户,为用户提供便捷的方式导航抵达。本次名单的发布,为热爱旅行、热爱摄影的朋友们延展出一片新的视野,阿里的美丽将通过影像得到更为广泛的传播。

由《中国国家地理》杂志社主办,四川省旅游局、青海省旅游局、贵州省旅游局、云南省旅游发展委员会、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旅游局、宁夏回族自治区旅游局、重庆市旅游局、广西壮族自治区旅游发展委员会、西藏自治区旅游发展委员会,内蒙古自治区旅游局合作协办的“寻找中国西部最美观景拍摄点”活动将在中国国家地理网分批次公布。本次阿里地区22个入选“西藏100个最美观景拍摄点”名录详见中国摄影报全摄影网(www.cppfoto.com)。(文吴平)

阿里地区入选西藏100个最美观景拍摄点名单(阿里地区共22个)

1、古格王国都城遗址

古格王国都城遗址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它位于西藏自治区阿里地区札达县境内,距札达县城约18公里,驱车20分钟就可以到达,是著名的历史文化遗产。

在高耸而苍凉的土林环绕之中,有一座残缺的城堡遗址,它标志着一个逝去的古代王朝。公元10世纪至16世纪,这里曾经是吐蕃王国后裔所建西藏地方割据政权——古格王朝的中心。也有人认为,这里是更为古老的公元7世纪前后的阿里象雄王国的王宫遗址。到公元17世纪中叶,被外来的拉达克入侵者毁坏。

公元9世纪,阿里处在诸侯割据时代,这时高原东部吐蕃王室的后裔贝科赞之子吉德尼玛衮在吐蕃王朝瓦解后的动乱纷争之中被迫逃往阿里,受到了布让土王扎西赞的礼待,并将其女卓萨廓琼嫁给他,推举他为王。他生有三子,晚年将他们分封三处,其中象雄一支即古格王国。

公元1042年,印度佛学大师阿底峡来阿里传教布道,并于公元1076年由古格王国在阿里举行丙辰法会,通过一系列弘扬佛法的举措,使古格成为藏传佛教“后宏期”复兴运动的中心,影响到西藏各地。古格末期,由于王室与寺院僧侣集团的矛盾日益加剧,相邻的拉达克王又因婚姻等问题与古格王之间产生矛盾。在公元1630年,古格王病重之际,喇嘛和暴动的百姓乘机包围王宫,拉达克王抓住机会出兵古格,围困王宫达数月之久,最终吞灭古格,宣告了古格王国历史的终结,并由拉达克王之子率军统治古格。

1985年经过考察,人们才揭开了古格王国神秘的面纱。时至今日,古格王朝遗址仍然是极有气派的。整个城堡自地面至山顶依山势而建,遗址在阿里札达县象泉河畔一座土山上,由300余座房屋、300余孔洞窟、3座10余米高的佛塔、4座寺庙、2间殿堂及2条地下通道组成。整个遗址占地18万平方米,相对高差175米。其中尤以红庙、白庙、轮回庙、王宫殿、护法神殿最为壮观。

使古格王朝身价倍增的,是至今仍存留于庙堂之中的风格迥异的壁画、雕塑和石刻。这些精湛绝伦的作品,以其特异的风格,或者表现出深刻的宗教精神,或者记录了生动的历史文化,具有积极高的艺术价值。距离古代王宫约20公里处的以托林寺为主的几座寺庙遗址、40公里处的多香城堡遗址、1公里处对放着的30多具残缺不全的尸体洞穴及军事防御设施,也都属于古格王朝的范围。古格王国遗址是一座规模庞大,气势恢弘的高原古城,它不仅为研究西藏历史,而且为研究藏族古代建筑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古格王朝遗址,在荒僻的原野上,默默地诉说着历史,闪耀着艺术之光,给人以悲怆的美感。

2、托林寺

托林寺为国家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它位于西藏自治区阿里地区札达县所在地托林镇,距离阿里地区所在地狮泉河镇250公里左右,是著名的佛教古寺。它由古格王子意西沃于11世纪初创建。“托林”意译为飞翔,有着近千年的历史。

托林寺原本规模较大,有3座大殿、10座小殿,虽然其周围僧舍已尽为民居,但在存留的城埂间仍可窥见当年的雄伟。寺院现存殿宇还有白殿和果康,果康内保存有一千年鹿角,相传为古格故妃之坐骑遗留,为稀世珍品;另外,各殿顶部保留有大量的象形土纹,成为考古、文字学家的考察研究的园地。

据记载,当时西藏战事频繁,佛教衰落。益西沃为弘扬佛法修建该寺,并迎请仁青桑布、达摩波罗等著名佛教大师来此著书说法,对西藏佛教后宏期的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其后,益西沃想请孟加拉高僧阿底峡来阿里传教。为筹集聘金,益西沃四处征战,搜刮黄金,当他率兵到噶洛国去掠夺时,战败被俘,噶洛国国王声称要用益西沃等身重量黄金才能赎回。益西沃拒绝被赎,并嘱咐其子孙将黄金省下来迎请阿底峡。阿底峡听说后深受感动,决定进藏弘扬佛法。

公元1036年,印度高僧阿底峡及其24名弟子来阿里讲学,他在托林寺居住长达6年,他在这里讲习佛法、精修理论,最终写成了《菩提道灯论》等许多著作。6年里传经授法,推动了阿里地区佛教的发展。据载,阿底峡来到阿里入住托林寺,于是托林寺名声大作,地位陡升,吸引了前后藏数以万计的学僧。1076年,宗教界在托林寺举行纪念阿底峡圆寂大法会,西藏以及西康地区的僧侣们万里跋涉前往参加,史称“火龙年大法会”,并由此推波助澜,形成一场佛教复兴运动。

3、皮央·东嘎石窟寺遗址

在西藏阿里地区札达县,均散落着大小的洞窟壁画遗址,其中最著名的当属皮央?东嘎洞窟遗址。它位于托林镇以北62公里处,是西藏迄今发现的、洞体规模最大的佛教古窟遗址,素有中国“第二敦煌”的美称。

皮央·东嘎洞窟遗址洞内的壁画栩栩如生,造型优美,题材主要为佛教典故、密教曼陀罗、佛祖菩萨像等,山上散落着前后各1000多个洞窟,总面积1.2万平方米。其壁画线条流畅自然,色彩古朴明朗而不失庄重之感,轻于细部描写而力求整体刻画和和谐均称。从东嘎·皮央石窟壁画的绘制方法、风格特点以及人物与动物的特征等许多方面,似乎可以看到文化交流与影响的痕迹。例如:壁画中对鸟兽以及联珠纹饰等,曾经都在西域佛教石窟艺术中流行一时。洞内壁画保存较为完整,笔法粗放,色彩艳丽,用料考究,许多壁画还采用了金丝镶嵌,与古格、托林的壁画风格迥异,具用很高的审美价值和艺术价值。正是由于皮央·东嘎洞窟壁画高超的艺术价值和审美价值,被国务院列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4、曲龙遗址

曲龙遗址位于朗钦藏布北岸、札达县达巴乡曲龙村,在吐蕃统一时期的7世纪中叶修建,为吐蕃六茹之一的象雄东岱的政治中心。遗址名称意为“大鹏栖息的地方”,指此山像一只展翅欲飞的大鹏鸟形状。山顶(鸟头)与两边山坡(两翼)建有城堡,山顶为地方神宫殿(藏语称颇章),两边为王宫,是国王及其家眷居住之地。古格王江绛曲沃时期,在山坡中央(即大鹏心脏)还修建了新密派寺庙。13世纪后半叶的元初时期,第八代王泽巴赞之子拜卧赞在此建立了相对独立的小王国,其后作为达瓦法王的夏季居住地。16世纪的清代改为格鲁派寺庙,后整体搬迁至曲龙村西南侧小丘陵。

5、班公湖 

班公湖是国家级著名湿地。它位于西藏自治区阿里地区日土县西北部,分布在日土县多玛乡乌江村境内,距离日土县城15公里左右。整个班公湖东淡西咸,属自然湖泊生态风光旅游景区。

班公湖周边景色非常秀美,四周群山环绕,远处雪山点缀;湖水十分清澈,能见度通常为3至5米,湖水由于光照、深浅、亮度等因素,呈现出墨绿、淡绿和深蓝等不同的颜色。

在班公湖东段淡水区,水草丰茂,丰美的水生生物引来了数以万计的水鸟前来繁衍生息。湖里岛屿诸多,有老鼠岛、月亮岛、天鹅岛、草岛、鸟岛等,其中尤以鸟岛最为著名。每年5月至8月之间,有成千上万只各种鸟类在岛上繁衍后代,景色极为壮观。岛上主要有棕头翁、水鸡、斑头雁、黄鸭、白鸭等,鸟岛上数量最多的鸟类是棕头翁,数量有数万只。暖季是水鸟繁殖季节,鸟岛不断被铺天盖地而来的水禽占据,在这里产卵孵化,破壳而出的小鸟蹒跚学步,水禽、禽蛋和幼鸟布满了岛上的每一寸土地,密度大得使人难以插足,形成名副其实的“鸟岛”,成为班公湖最著名的景点之一。

6、日土岩画

日土岩画在班公湖湖盆南部和东部近两、三百平方公里的面积内,分布有鲁日朗卡、阿垄沟、那布龙、塔康巴、布显、康巴热久、日姆栋、过巴、曲嘎尔羌等13处岩画点。

鲁日朗卡岩画位于日土县日土村以西约2公里处,海拔4270米。这一带属于班公湖南岸的山前地带,山体基岩多为硅质岩及超镁铁岩等。岩画分布在山脚岩石的节理面上,距地面高度为1-20米。这里共有20组画面,其内容丰富,以狩猎、放牧、争战、动物、切勿、自然物及符号等为内容。动物的种类包括鹿、虎、马、羊、牦牛、野猪、狗、水鸟、鹰等;人物中有猎人、战士、牧人以及人兽一体的神灵形象;出现的器物主要有弓箭、弩、长矛、刀剑一类的武器;自然物包括太阳、月亮及植物等;这些岩画图像均用敲琢法完成,大致属于吐蕃时期之前的早期金属时代。

阿垄沟岩画位于日土县日土村南侧,海拔4370米。共发现有20余组画面。岩画中以单个动物为主,主要有牦牛、羊、水鸟、鹿、狗等。人物形象包括骑马或徒步的猎人、牧人及武士,构图简洁而较随意。

那布龙岩画位于班公湖北岸的一条山谷中,南距乌江村约60公里,海拔4800米。共发现7组画面,单个形象有近40个,绝大部分为动物,其种类有牦牛、羊、鹿、驴等,还有少数人物及神灵的形象。在这组画面中,对鹿角的刻画较有特色,将鹿角的主枝表现为半圆形,分枝则左右对称,具有一定的装饰意味。

塔康巴岩画位于日土县乌江村境内,距那布龙岩画点东南面约1.5公里,海拔4720米。共发现的10组画面,多数画面较大,最大者长达8米,画面中以人物形象为主,包括有狩猎者、牧人、武士、行走人、舞者及类似巫师的人物形象,还有一些人兽一体的神灵形象。动物形象有岩羊、羚羊、鹿、牦牛、驴、狗、豹等,其中牦牛、羊、鹿的画像较多。

布显岩画位于热帮乡扎普村以西约40公里,海拔4420米。这里仅有1组画面,共有5个图像,均为动物,左侧为2只羊,右侧为3头牦牛,形象简略。

康巴热久岩画位于日土县扎普村以东约15公里处的一条山谷中,海拔高度4620米。仅有一组画面,表现为狩猎内容,其左侧刻画有2人,下方1人骑马,手持弓箭类武器,上方1人也骑马,一手持缰:右侧有2头牦牛及1只公鹿,牦牛体形肥硕,公鹿作奔跑状,体形极其富有装饰意味。

过巴岩画位于日松乡政府所在地东约15公里处,海拔4420米。共有5组画面,大小不一,均在1平方米以下,图像多为动物级人物,其中动物的数量为多,种类有牦牛、鹿、马、羊等。造型风格较简略朴实,也对某些形态特征作了扩张的刻画,如对公鹿及牦牛角的描绘几乎与身体同样大小,个别动物的身上也出现双涡纹装饰,表明创造者对动物等刻画对象有一定的观察力和主观表现能力。

曲嘎尔羌岩画位于日土县多玛乡行政所在地东南方向约4公里处,海拔4560米,共有3组画面,单个画像30多个,大多为动物,另有人物及图案符号,表现内容多与狩猎有关。岩画涂绘红色矿物颜料,但个别图像用线条色画轮廓,笔调粗狂、随意,具有较强的写意性。

下曲龙岩画岩画位于日土县下曲龙村西南侧约0.5公里处,海拔4350米,岩画分布在地表的巨大岩石上。

7、冈仁波齐

冈仁波齐,被称为神山。它位于阿里地区普兰县东北部的巴嘎乡,距普兰县城约100公里,距阿里地区行署所在地狮泉河镇250公里。1983年经外交部批准,向印度、尼泊尔等宗教国家开放。

西藏有许多山峰都被神化,唯独冈仁波齐峰被四大教派共奉为“神山之王”。它是冈底斯山的主峰,海拔6721米。“冈”是藏语“雪”的意思,“底斯”是梵语“雪山”的意思,而冈仁波齐在藏语中意为“宝贝雪山”,梵语意为“湿婆的天堂”,也就是印度神话中“神的天堂”,为西藏著名的佛教圣地之一。

冈仁波齐峰顶终年冰雪覆盖。整个山体形似橄榄,山尖直插云霄,峰顶如七彩圆冠,周围如同八瓣莲花四面环绕,山身如水晶砌成,宛如技高绝顶的玉镶冰雕。因它无比险峻,至今仍是无人能攀登的处女峰。神山的神秘之处是山的向阳面,不知为何,终年积雪不化,白雪皑皑,在阳光下光彩夺目,洁白无瑕;而神山的背面,常年没雪,即使被白雪所覆盖,等太阳一出,雪随即而化,刚好与大自然之背阴积雪、阳面没雪相反。

在环绕神山冈仁波齐的朝圣道路上,顺时针分布着五座寺庙,分别是曲古寺、直热普寺、尊祖普寺、江扎寺和色龙寺。各座寺庙、拉康分属于不同教派,却在面积不大的区域内同时存在和不断的发展,可见对神山的景仰已经远远高于了单纯的教派仪轨,跨越了教派的界限,达到了各教的和谐,在这多教并立、纷争不断的时空背景下是难得一见的。

由于米拉日巴与那若斗法那年是藏历的马年,后来便有了12年一次的马年朝山盛会,一直延续至今,届时朝拜的人们人山人海,景象极为壮观。虽因教派的不同而信徒们转山的方向不一,但大家却一致认为,此年世界所有的“神”都集中在这里。一个佛教徒一生最大的夙愿莫过于去冈底斯山朝圣。他们认为,围绕冈仁波齐转一圈可以洗尽一生罪孽;转上10圈者,可在500轮回中免受地狱之苦;转上百圈者,便可以升天成佛了。所以说,冈仁波齐是信仰者、崇拜者和赞颂者的顶峰,是高悬于圣人、圣徒和百姓心灵中的精神之巅,只要朝拜过冈仁波齐,其余的山都不用拜了。

8、玛旁雍错

圣湖玛旁雍错与神山冈仁波齐齐名。圣湖玛旁雍错位于神山冈仁波齐以南、纳木那尼雪峰北侧,海拔4601米,面积为412平方公里,湖水最深可达77米。若论其大、其深、其高、其美,玛旁雍错跻身于青藏高原的众湖之国中都难称“之最”。唯有其神、其名,使得众湖唯唯退避。它被尊为高原湖泊之国至高至贵的王后。天气晴朗时湖水蔚蓝,碧波轻荡,白云雪峰倒映其中,湖四周远山隐约可见,景色奇美。 

信徒们认为,这里的圣水能洗掉人们心灵的“五毒”(贪、嗔、痴、怠、嫉),清除人肌肤上的污秽。印度人对玛旁雍错的敬仰之情还由于,印度著名的领袖“圣雄”甘地的骨灰就撒入了玛旁雍错,所以每年夏秋季,印度、尼泊尔和西藏的香客纷纷到此朝圣、沐浴,以求功德。他们还将圣湖的水千里迢迢带回家去,当作珍贵的礼品,馈赠亲友。

圣湖有四大浴门:东为莲花浴门,南为香甜浴门,西为去污浴门,北为信仰浴门。楚古寺周围被尊为圣洁的浴场。圣湖四面还有四水之源:东面是马泉河,北面是狮泉河,西面是象泉河,南面是孔雀河。以天国中的马、狮、象、孔雀四种神物命名的这四条河,分别又是南亚著名的恒河、印度河、萨特累季河和雅鲁藏布江的源头。

在环绕圣湖朝圣道路上的西面、西南面、南面、东面、北面分布有五座寺庙,分别是葛举派的吉乌寺、朗那寺、色拉龙寺,格鲁派的楚古寺和果祖寺。各座寺庙、拉康分属于不同教派,却在面积不大的区域内同时存在和不断的发展,可见对圣湖的景仰已经远远高于了单纯的教派仪轨,跨越了教派的界限,达到了各教的和谐,在这多教并立、纷争不断的时空背景下是难得一见的。

为尊重和保护西藏当地和邻国教徒的宗教信仰,中国政府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就制定了相关规定,同印度、尼泊尔等邻国签订了允许信教徒入境朝圣的有关条文及事项。1997年,中国国务院就西藏阿里地区对外开放朝圣事宜进一步做出了明确规定,更加方便了来自世界各地的教徒的朝圣活动。

9、纳木那尼峰

纳木那尼峰在普兰县境内,位于县东北部,意为“主妇双鼻(峰)”,为喜马拉雅山西部较高的山峰。它海拔7694米,终年积雪,有冰川,山麓还有天然牧场和农田。

据传说:纳木那尼是喜马拉雅的小女儿,她不仅长得非常美丽,而且是一个勤劳而懂事的姑娘。她娇媚的面容,头上再系一条白纱巾,真如一朵出水芙蓉。纳木那尼在绿草如茵的巴嘎大草原上放羊时,结识了冈底斯老人的儿子冈仁波齐。他自小勤学苦练,练就了一身娴熟的骑射本领。别看他小小年纪,却多次在巴嘎大草原的赛马会上夺得桂冠。后来两人结了婚。但是玛旁雍错龙王的小女儿玛法木措再三纠缠,到处风言风语,后来纳木那尼发现自己的丈夫和玛法木措偷情,于是趁着冈仁波齐熟睡时,带着满腔的悲愤走出了帐房。正在她步步为难、恋恋不舍时,突然东方露出一缕曙光,刹那间她的四肢僵硬起来,她的胸部被包围在冰雪之中,整个人变成了一座冰雪覆盖的山峰,孤零零地耸立在云天之上。后来人们为了怀念这位善良的女子,将山峰命名为纳木那尼。另说,纳木那尼另名为门木那,藏语意为“药材黑漆漆”,因为此山周围草药资源较为丰富。

20世纪80年代初期之前,纳木那尼还是一座处女峰。1864年,试图征服此峰的几位欧洲登山家到达过纳木那尼的6100米处;1907年,欧洲著名旅行家斯文赫定也曾踏访过此山;1926年,几位欧洲的登山家来此地几乎绕山一周,像寻找理想的登山路线;1930年,英国登山队突击顶峰仍未成功;直到1985年,中日友好联合登山队首次攀登纳木那尼峰,一举成功,人们才对它的名字熟悉起来。

10、拉昂错

拉昂错为国家级著名湿地。它位于西藏自治区阿里地区普兰县东北部的霍尔乡,距离普兰县城约55公里左右,距离阿里地区行署所在地狮泉河镇约300公里,属湖泊科考旅游风景区。1983年经国家外交部同意,向印度、尼泊尔等宗教国家开放。

拉昂错与玛旁雍错东西并列,但它的名气却不能与玛旁雍错相提并论。拉昂错的面积较小,仅为269平方公里,湖面海拔4573米,略低于玛旁雍错。1906年,瑞典地理学家在测量完玛旁雍错的水深后,曾试图测量拉昂错的深度,但仅测量了湖体北端便无果而终,它的深度至今仍是一个谜。

由于多年以来的气候变迁,拉昂错湖水已不能外流,从而封闭成为内陆湖。近百年来,通过安迦水道来自玛旁雍错的补给水量时断时续,加上自身积水面积远小于玛旁雍错,拉昂错正在经历湖体消缩、湖面水位下降、湖水矿化度升高的过程,但它仍不失为一座景观壮美的大湖,特别是作为科学考察或旅游的对象,对于认识近代气候变迁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拉昂错北望冈仁波齐峰,它的东西南三面又受周边山体深色岩石影响,湖水水色较玛旁雍错灰暗,因此,人们称它为“鬼湖”。湖区湖滩岸上,由于近期水位下降而形成的多道浪堤,圈圈层层环抱湖体,展示着高原近代气候动态变化的历程。由于鬼湖中孕育着大批珍奇鱼类、生物种群,加上它及对高原气候、生态环境的特殊作用,因此被列入中国湿地名录。

11、科迦寺

在距离普兰县城18公里的科迦村有一座古老的科迦寺,它建于公元11世纪,是大师仁钦桑布所建,开始属噶当派,后改宗为萨迦派。寺内供奉有一尊经高僧仁钦桑布供奉过的文殊菩萨。传说这尊菩萨塑像在运往噶尔的途中,路经此地忽然开口说话,要留在此地,于是人们在这里建起了大经堂,故科迦的意思是“家园”。该寺后来成了中国、印度和尼泊尔边境上的一座重要寺庙,得到三国信徒的共同信奉。

也有一说是:科迦在藏语中是“定居”的意思。据说以前噶尔一带的居民擅长铸造佛像,有一天,居民们用马车运送一尊观音像,走到孔雀河边,马车被石头卡住,怎么弄也无法继续前行,于是人们就在车停之处建造了一座庙,取名科迦寺,至今已有千年历史。 

另一个故事是这样的。据传,当时此地来了7名身强力壮的印度云游僧,从事佛事活动,临行前给国王留下了七大包银子,惊奇的国王请教大师如何处置,大师称此乃财神“瞻巴拉”赐予的非凡妙果,不能占为己有,应行善积德,作为造福于众生的供品精心服侍。国王依照神意和大师指教,动用大量的人力、财力,相继在噶尔栋建筑了规模宏大的上下宫堡和色康大经堂,暂时把7名印度僧留下的银子统统供于其中。不久国王取出7包银子带到地处中尼边界的“谢噶尔仓林”,请尼泊尔工匠阿夏大玛和克什米尔工匠旺古拉等,制造一尊世间罕见的文殊菩萨像。造毕他又请仁钦桑布大译师加持开光,而后又将其放在一辆木轮马车上,运往噶尔栋的色康大经堂,沿途风餐露宿,当到达杰玛塘中央时,却受阻于阿莫利噶的巨石,此时忽然听到文殊像开金口说道“吾依附于此地,扎根于此地”。平时面无笑容的国王,听到文殊菩萨开恩启齿,便喜出望外,破天荒地有了笑容。菩萨开金口,国王露笑容的绝妙巧合是祥瑞良兆,于是,在此建起造型奇特的“意希那伦珠”经堂。到了拉德王时,又给这尊佛像制作了一座价值连城的稀世宝座。人们四处来此朝拜,名播千里,终成名寺。

科迦寺最大的宗教节日是每年藏历一月十二日的建寺庆祝活动。届时,表演者戴各种面具,穿宽袍大袖服装,跳宗教舞蹈。此寺与藏区各寺庙不同的是,该寺落成时间为盛夏农忙季节,不能聚众,因而规定建寺庆典改为冬季农闲之时。每年此时,普兰各乡、各村农牧民着新装,皆来观看神舞和藏戏,热闹之至。

虽然科迦寺规模很小,加上佛殿年久失修,外表看上去难免有点斑驳,但从另外一个角度来看,这里却散发着一种古朴厚重的味道。

12、夏岗江雪山

夏岗江雪山位于措勤县达雄乡以北,距县城有80公里,行政区属措勤、申扎和改则三县管辖。这里地势高峻,海拔5000-6500米以上,夏岗江雪山主峰更高达6822米,高原独特的自然风貌、人文景观,成为境内外游客观光、旅游、探险的理想之地。美丽的夏岗江雪山周边,神奇的达娃湖、古老的布嘎寺、丰富的野生动物资源和原生态风光,都是令人心仪已久的好去处。夏岗江雪山还有一段凄美的传说,据传夏岗江雪山原来是一位美丽的少女,许配给了阿里有名的神山冈仁波齐做妃子。在远嫁冈仁波齐途中,被一个阴险的老头扎古郎(如今在改则县洞措乡境内的一座山)强暴。悲愤之余,她化为了千年不化的雪峰,并在雪峰下生出一处清澈见底的温泉。人们猜测,这眼汩汩上冒的温泉,正是少女一直流淌着的幽怨的眼泪,是她在对扎古郎老头进行着无声地控诉。

 

13、麻米湖

麻米湖是冈底斯山脉东北部的一大盐湖,据说是神湖玛旁雍错的右眼,湖水会根据天气的不同变化而呈不同的颜色。在与麻米湖隔湖相望的古昌山中坐落着麻米寺。据传,早在900多年前,一位得道高僧欲在此地修建一座寺庙,正当他为选址伤脑筋之际,得到一只神鹰的指引。神鹰说,我在哪里降落,你就在哪里建寺。说罢,那只神鹰降落在了古昌山中,古昌山中的麻米寺就这样应运而生。

 

14、狮泉河

狮泉河又名森格藏布,系印度河的上游。它流经藏西北干旱高寒区,全长430公里,流域面积2.7万平方公里。它发源于冈仁波齐峰北侧,源头海拔5164米,为冰缘地带,下游流入荒漠区,途经革吉、狮泉河镇等地,在扎西岗与支流噶尔藏布汇合,出境进入克什米尔后称印度河。

狮泉河流域是西藏降雨量最少的地区,年降水量仅在50-80毫米之间。沿岸以宽谷地形为主,有沼泽和温泉分布。温泉多为火成岩裂隙中涌出的潜水,不但补给了河流,也提高了河水的温度,使一些河段冬季很少封冻。由于地处干旱区,狮泉河水系不甚发育,平均径流深仅为25毫米,年径流量约7亿立方米,是西藏外流河中径流量最小的河流。尽管如此,它仍然是气候干燥、淡水稀少的高原腹地的宝贵水源。

 

15、阿里暗夜公园

阿里暗夜保护区占地面积2500平方公里,包括核心区和外围区。保护区内的户外照明按照国际标准进行规划、改造和管理,防止和控制光污染,使优质的夜空资源像其他遗产一样得到保护。

为了让更多的游客欣赏到美丽的夜空,阿里地区政府部门在保护区外缘建设了暗夜公园和天文广场。公园位于狮泉河镇以南约25公里处,海拔4200米,包括星空体验区、望远镜观测区和旅客服务区。在北京天文台支持下,公园安装6台800毫米天文望远镜,其中折射镜4台,反射镜2台,这对业余天文爱好者来说属于顶级的观测设备。

 

16、扎日南木错

扎日南木错位于措勤县磁石乡格玛村北部,距县城向东约25公里。该湖属于阿里地区面积最大、海拔最高的湖,也是西藏自治区第三大湖泊。湖面面积为1024平方公里,湖面海拔4613米,东西长近54公里,南北宽约20公里,流域面积有16430平方公里。

关于扎日南木错的形成,有一个古老的传说。传说这个地方过去是一个很大的牧民部落,全部落的牧民都从一个小小的水井取水,这里的喇嘛嘱咐部落的百姓每次取水一定不能忘了盖上井盖。有一次,村里的一个老人赶着羊去农区做盐粮交易。返回来时,他的妻子在取水时看到老人回家非常高兴,前去迎接他。妻子陪着丈夫回到家后才想起忘了盖井盖,等她回去时看到有一条大大的金鱼在水中翻腾,并大声地怒吼:“如果没有四座大山压住我,我扎日南木错就要跳到天上去。”此时不时有水溢出来,淹没了部落的草地。

有个老人和孩子在山上放牧,看到这一情景,非常害怕,就往扎日南木错南部的山上跑。老头跑到山上还不敢回头看,他对小孩说:“你看看,水中是否落下一条白虹来?如果有白虹落下那就是莲花生降世了,那就好了,井水就不会溢出来。”果然,莲花生大师骑着白虹落到井上将水压了下去,这个遗迹在扎日南木错湖南岸还能看到。从此以后,扎日南木错湖南岸四周各升起一座山,分别是:东边的黑铁铁围山,南边的红土红铜山,西边的仙谷褐石山,北边的白色水晶山。

扎日南木错周边的特殊地貌就是那个时候形成的,“措勤”这一词也是来源于这个大湖,因为在藏语中措勤的意思就是大湖。

 

17、札达土林—札达大峡谷

扎达土林位于中国西藏阿里地区扎达县境内,是扎达县最著名的地貌风光区。札达土林地貌发育最好的地区是以托林镇为中心的大片地区,分布高度是海拔 3750―4450米,其面积约888平方公里,札达土林分布的总面积约为2464平方公里,是世界上最典型、分布面积最大的第三系地层风化形成的土林。

阿里札达土林大峡谷,位于西藏与印度交界的地方。壮美的土林地貌,是大自然沧海桑田亿万年变幻后的奇迹。方圆五百里的札达土林被茫茫雪山包围,有着惊天地、泣鬼神的磅礴气势。

18、札达土林—霞义沟

札达土林是国家级地质公园,位于西藏自治区阿里地区札达县县城附近,距离阿里地区所在地狮泉河镇260公里。札达土林是世界仅见的处于发育和成长期的大型土林,其数千平方公里的规模也属世界罕有。

我国广袤的国土上分布着石林、土林、冰塔林等各种特殊的自然景观之“林”,但以景色壮观、气势庞大而论,没有一处能超过札达土林。札达土林从北西到南东,海拔大体在4500米上下,绵延175公里,宽达45公里,貌似北方的黄土高原。在245-600万年前,喜马拉雅山和冈底斯山海拔还相对低矮,在这两大山系之间,是一个面积广达70000平方公里的外流淡水湖盆,来自两大山区的河流,携带了大量砾卵石、细粉沙和黏土堆积于湖中。随着高原不断上升,湖盆相对下陷,在数百万年间,湖盆中积累了厚达1900米的堆积物,主要是夹有砾卵石层的棕黄、褐色或灰黄色的半胶结细粉沙层,不仅外貌酷似黄土,而且由于有钙质胶结,具有类似黄土的直立不倒与大孔隙等性质,为以后风雨和流水雕琢成各种地貌造型提供了最基本的物质基础。

札达湖盆在数百万年间经历了沧桑巨变,早期是亚热带森林草原气候,在海拔大约2500米的海滨,驰骋着以三趾马和小古长颈鹿为主的动物群,湖中生长着似天鹅绒鹦鹉螺和介形虫等淡水生物,后期气候逐渐转凉,过渡到温带森林到草原气候。从200多万年前起,高原整体作大幅度隆升,在湖盆与其下游的印度河平原之间形成巨大落差,古札达湖盆的湖水经由古朗钦藏布急速外泄而最终被疏干,暴露出来的湖底在干旱、寒冷的气候环境中,地表植被稀疏,受到河流和季节性水流的冲蚀,形成纵横交错的千沟万壑,原本平坦的高原湖盆面被深深刻切。在沟谷之间的悬崖上,雨水和细流沿垂直的裂隙或软弱带向下冲刷,较为完整和坚硬的部分保留下来,形成板状或柱状土体,突出在崖头或崖壁上,犹如残墙断垣,远远望去,整个土体就像是一座森严壁垒的古堡,因此又称古堡式残丘。有些板状或柱状土体被剥离开崖壁而成孤立的土柱、土塔,如此柱、塔丛生,便成为著名的土林。

札达土林中有一些形态怪异的土体造型坐落在崖壁和土林上,拟人拟物或拟兽,任凭人们去发挥自己的想象力。中国各类土林分布甚广,而札达的土林高大挺拔,在高原的雪山和蓝天衬托下别具特色。昔日沉积在湖底的岩层,以不同的色调、层理结构和物质组成,以及包容在岩层内部的古动植物化石,为人们解读高原古地理、古环境的变迁提供直接或间接的证据,成为科学家们研究高原隆起的大自然实验室。

札达县城外围的山坡上,土林到处都是,可从县城徒步前往。往来札达时,在途中停车,就可看到大峡谷般的景色。如果往来于札达老路,要经过“土林沟”,景色更好。

 

19、扎仓茶卡盐湖

扎仓茶卡盐湖是全国著名的硼镁矿基地,同时还是藏北最大的盐湖。盐湖位于阿龙干累山北麓,东西长32公里,南北宽3至5公里,总面积132.5平方公里,由3个湖泊组成。湖水深0.15至1.20米,pH值7.51~7.99,矿化度290.200~340.580克/升,属硫酸镁型盐湖。扎仓茶卡盐湖四周第四季湖相地层广泛分布,发育了三级阶地,属荒漠草原地带。气候寒冷干旱,年降水量稀少。湖中含有丰富的石膏、芒硝、食盐、钾芒硝等矿产资源。

 

20、玛嘎尔草场

玛嘎尔草场是阿里地区著名的草原湿地,位于日土县城西部,毗邻219国道,与班公湖接壤,面积约2.2万亩,平均海拔4260米,属德汝村和日土村管辖。其乡规民约规定,只允许饲养马匹,因此玛嘎尔草场成为马儿繁衍生息的天堂。近年来随着班公湖水位逐年上涨,部分玛嘎尔草场被班公湖湖水淹没。丰茂的草场、蔚蓝的天空、清澈的湖水、雄伟的山峰、奔驰的骏马,在班公湖湖水的照耀下成为摄影爱好者眼中一道靓丽的风景线。

 

21、日土宗遗址

在西藏阿里地区日土县境内有一座山势高耸、气势磅礴的旧宗山城堡遗址,它就是闻名于海内外的日土鲜拜卡遗址。这座古老的城堡遗址,随地势而兴建,规模宏大,高大雄伟,瑰丽壮观,历史悠久。如若没有在历次的战争中惨遭劫难,那么完全可以与拉萨的布达拉宫相媲美。从今日苍凉的遗址中,依稀可见当年的辉煌。

 

22、扎西岗

扎西岗位于森格藏布(狮泉河)下游,距离狮泉河镇80公里。夏日,扎西岗山丘周围绿草如茵,景色优美。

相传,拉达克喇嘛达仓哇到拉萨朝佛路经扎西岗时念经念到“大力倡建佛寺”这一句。回来时又在此地恰好念到上述字句,于是想在此建寺,把盛满甘露的“嘎巴里”藏在此山丘内,并祈祷:若是能建成寺庙,愿甘露依然,否则干枯。次年,又去拉萨朝佛时观察甘露,见甘露未干且露出地表,于是决定修建扎西岗寺,历经7年建成,还从洽米寺请13位喇嘛住寺。公元17世纪,噶丹泽旺打败拉达克入侵者后改宗格鲁派,属色拉寺吉扎仓分寺,由托林寺法台掌管。每年5月5日,这里举行盛大的赛马活动,纪念噶丹泽旺率部获胜。

扎西岗寺文革时被毁,1985年重建,主要建筑有拉康、普那贡康、嘎居康、大小扎仓4座,主供“觉沃”3尊佛像、大小噶当佛塔212座、各类唐卡1008张等。该寺主要传统节日及佛事活动有:藏历1月举行的18天祈祷大法会,届时附近群众都来朝拜;2月举行药师供奉节;3月供奉乃丹10天;4月有念经、供奉护法活动,历时1个月;5月的“尼朵嘎居”念经数日;6月托林寺法台到该寺讲经;9月称“勒旺”,供奉大威德金刚佛5-6天;10月有甘丹安曲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