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3月29日

收藏本站 登录|注册

文章详情

创意不是“空中楼阁”,它也可以是“现实批判”

发布时间:2018-03-23  作者:李楠  来源:中国摄影报

时间过得很快,一转眼“伯奇杯”已经举办七届了。7年以来,“伯奇杯”的品牌影响力、作品的丰富性以及创意摄影作为一种摄影类型所表现出来的活力,越来越引人注目;“伯奇杯”的发展前景,可以说是相当可观。因为“创意”、“创新”是每一个时代都需要的,它们是人类不断前进的动力。目前,中国进入了全民创业的时代,那么就更需要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

当下的摄影,已经不局限于一个专业的范畴,而是成为一种生活方式和社交方式。某种意义上讲,可以说是一种“图像化生存”。创新所带来的突破与摄影运用的普遍性,两者的结合,可能会使“伯奇杯”碰撞出更多可能性。这是特别值得期许的一件事情。当然,“伯奇杯”是我们广东本土非常重要的文化品牌,也是我们特别希望去精心培育的。因此,它的日益成熟令人由衷欣喜。

第七届“伯奇杯”比较有新意的地方,就是增设了视频和手机两个单元,使得整个评选的格局拓宽了。移动、动态、自媒体的视觉传播成为大众传播的常态,其方式和手法也不断刷新大众的眼球。“伯奇杯”将其吸纳进来,就是与最新的视觉表现保持了同步,这将有助于展现更优秀的作品,发掘更优秀的人才。

7年培育,成绩斐然,正是因为对“伯奇杯”的未来有更辉煌的展望,我也想借此机会谈一些问题。

首先,就是我们对“创意摄影”的理解。当我们提出一个概念的时候,一方面对其做了清晰的厘定;另一方面,无形之中也给它设置了一个屏障,把它和别的东西区分开来。从宽泛的概念来讲,一切的摄影创作里,都会有创意,无论纪实或是观念。事实上,现在越来越多的作品是跨界的,它不单单是采用了一种性质的摄影语言和表现手法。这本身就是一种创新,艺术永远是要求创新的。

所以,我认为在评选时或许没必要设置过多的界限,划地为牢。比如我们以荷赛(世界新闻摄影比赛)为例,近几年,有许多获奖作品并未采用传统新闻摄影的手法,而是相当有想象力。新闻、纪实也可以有创意,它们与创意并不冲突。因为,想象力也不完全是天马行空、空中楼阁,它还是现实的投影,反映现实的问题。恰恰在这一点上,我们有所欠缺。不客气地说,包括个别入展作品,只是一些简单的图解和PS集成,仍没有在思想性上达到一定高度,缺少真正的“意”。

这就是我要说的第二个问题,创意摄影不是PS技术集成。创意,最后还是要落实到一个“意”上面,这个意是指意义、意趣、意境、意味,包括思想性,包括对现实问题的观察、批判以及思考。这样的作品,我觉得还是相对少了些。

其实往届有不少优秀作品,对环境污染、商业消费、精神物化等社会问题提出批判,非常有想法,有力量。创意摄影的落脚点还是现实,它是离不开现实的。所谓想象力,是现实的一个隐喻,它不能脱离现实而存在。如果完全脱离现实,那么它只能是一个简单的概念图解。技术再漂亮,价值也十分有限。

学者、作家、哲学家本雅明说,最终评判摄影的,是摄影师的技术和他的思想之间的关系。他强调的是一个关系,既不是强调技术,也不是强调思想,而是强调两者关系的高度匹配与和谐。我们评价创意摄影也应该是这样的,千万不能搞成一个后期技术的评选,还是要体现一种思想高度。创意摄影师,不是仅仅是秀技术的,而是要通过创意摄影展现他们的思考所到达的深度、广度以及锐度。

所以,“伯奇杯”的学术建设和引导也是十分有必要的。各位评委、专家的学术阐释或者学术讨论,是否可以多做一些;对作品的长处和不足,也可以说得更具体一些。每次评选都是一种引导,通过一些扎实的工作不断地夯实和提高“伯奇杯”的思想性。

第三,创意摄影师可能是最重要的一个项目,这一项目的评选,应该是比较全面和深入地考察摄影师的能力。他是否在鲜明的个人风格上表达了具有新意的创作实践、以及具有深度的观念认识,这是一个标准。

入展的创意摄影师完全可以担当起创意摄影工作坊导师的任务,通过这种形式培养更多有潜力的创意人才,也是“伯奇杯”的一个功德,一个成就。

我相信“伯奇杯”一定会越来越好。正是在一年又一年的评选中,在许许多多人对这个品牌的珍惜、爱护以及无私付出中,“伯奇杯”必将收获更大的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