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4月24日

收藏本站 登录|注册

文章详情

《聊聊民俗摄影那些事儿》

发布时间:2019-11-15  作者:杨晓东

民俗摄影是啥?

民俗摄影就是用摄影的手段记录和表现民俗。什么是民俗?说到民俗,我们的记忆中会出现这样的场景或者词汇——宗教、祭祀、建筑、戏剧、歌舞、非遗、文化、节气、庙会、春节……

这些是民俗,但不是民俗的全部。关于民俗,书本上是这样解释的——民俗,是一个国家或民族中广大民众所创造、享用和传承的生活文化。它起源于人类社会群体生活的需要,在特定的民族、时代和地域中不断形成、扩大和演变,为民众的日常生活服务。

民俗包括生活方式、生活习惯及其相关的生活内容;分为物质的(比如生产、商贸、饮食、服饰、居住、交通、通讯、医药保健等方面的习俗),社会的(包含社会组织、社会制度、节日民俗、民间娱乐习俗等),精神的(包含民间信仰、民间巫术、民间哲学、伦理观念、民间艺术等),语言习惯(包含民间语言、民间文学)等各方面。

说简单点,民俗包罗万象,衣食住行,婚丧嫁娶,生产娱乐等,我们生活的时代很多内容都是民俗,有些正在进行,有些即将消失,或者已经消亡。

民俗摄影拍啥?

生产、生活、民风、习俗……都是民俗摄影可以拍摄的题材。

现实情况是,很多人会走入误区,认为民俗摄影就要远离城市,觉得只有少数民族才有民俗,对重复的题材和内容乐此不疲,把焦点锁定在农村和除汉族以外的少数民族……实际上,汉族的文化和城市的生活有着极其丰富的民俗拍摄内容。

现实情况是,社会变革与发展,原生态的民俗被无情地毁坏。为旅游打造经典场景,只有在特定时间特定地点才发生的民俗活动被无情地篡改,只要有人付钱,只要有利可图,随时随地可以表演,“伪民俗”“假民俗”充斥。有些摄影师对所拍民俗活动事前不了解、不研究,在拍摄中就很难把握关键,很难去伪存真,甚至被一些制造出来的“民俗场景”所左右。

普通游客在旅游中拍张所谓的“民俗”照片分享到朋友圈点个赞,无可厚非,但作为职业或者专业摄影师,记录民俗应该抱着严肃的态度,从真实出发——地点真实,人物真实,事件过程真实。

现实情况是,民俗摄影作品缺少观点,题材浅薄,表现程式化,影像缺少更多的深化和持续。跟风拍摄,能坚持多年的好作品不多。现代生活的快节奏让许多生活中的场景转瞬即逝,用敏锐的眼睛发现故事,并深入挖掘,长期沉淀,凝练出属于自己的深度民俗摄影专题,应该成为民俗摄影师提高表达能力的必由之路。

民俗摄影属于纪实摄影的范畴,真实记录,客观表述,准确呈现。但它与纪实摄影有所不同,体现出严谨的学术价值和文献价值,摄影师要以严谨的态度,以影像为载体,在表象中挖掘历史,表达民俗的生动。研究考量民俗文化的细节和本质,影像要经得起时代、社会和时间的考量。

什么事情需要用摄影专题的形式来表现?当然是一张照片说不清楚的事情。

 一张照片能够表达清楚的民俗是不多见的。摄影专题是一组具有内部逻辑关系的照片,辅助以相应的文字构成的有开头、有过程、有结尾的视觉故事。在编排上也要有时空顺序,同时要具有边叙事边渲染边评论的完整体系。就像小说一样,有开头、发展、高潮和结尾,这是框架。同时要辅助以描写、叙述、议论等修饰,这是手法。

在拍摄前,先要有想法,有提纲,围绕拍摄主题对故事做到了然于心。同时要抓住一些核心细节,充分彰显典型环境中的典型性格。再者就是影像语言的运用,全景、中景、近景、特写、细节尽量做到,很好地把故事贯穿起来,呈现一个完整的图片故事。只有这样,摄影师才能拍出民俗味儿,拍出烟火儿,拍出生活的本真韵味。

民俗摄影咋拍?

民俗摄影是啥,民俗摄影拍啥,这两个概念搞清楚了。接下来的就是“咋拍”,这是核心。想要拍好民俗,就要看文献,懂民俗,搞调查,定方向。

民俗包罗万象,涉及面广,摄影师要在拍摄前专题研究,田野调查,深入发掘,系统了解。民俗摄影不是去拍古村老街,乡戏舞台,也不是拍摄老茶馆里拎着壶、叼着烟袋的老人,而是要通过这些表象沉下去,寻找民俗的根源、文化、历史、背景以及现实意义。

学术性和文献性是民俗摄影的灵魂。摄影师要在追求艺术性的基础上,从历史与文化的角度,学术与文献的立场看待民俗摄影。要了解民俗内涵,读一些民俗学的书,了解民俗的概况,以及其连续性、传承性、历史演变和发展态势,做到有的放矢,准确地把握与判断拍摄对象,拍出具有真正民俗风味与内涵的作品;要把握民俗特色,对民俗事项进行调查研究,取得第一手资料,并对有关事项和资料进行分析,比较和研究,区分和掌握拍摄对象的特色,是民俗摄影必要的准备;做好田野调查,通过细致的实地调查,考量资料的可信度。在与被调查者直接交流的基础上,深入生活,从生活方式、民族意识到文化心理去感受民俗、了解民俗,理清拍摄思路。田野调查就是要把书本上掌握的民俗文献资料在生活中找到,找到场景和事例。同时与相关的人做好沟通与联系,取得信任;最后,确定自己的拍摄方向。

举两个例子:在江南的古镇老街,有许许多多、形形色色的老茶馆,上了年纪的人泡在茶馆里喝茶聊天,成为他们的一种生活方式。这样的场景同时也吸引着大批摄影人如黄蜂般涌来。有的摄影人为拍照片,让老人一气抽了7锅烟,老人当场晕倒。这是跟风式的拍摄,流于形式,缺少对于民俗活动深入的了解和影像的深度挖掘。这种浮皮潦草,跟风扫荡式的拍摄能捕捉到反映深刻民俗内涵的作品吗?答案是否定的。

从上世纪90年代起,摄影家卢现艺就开始深入贵州山区苗族聚居地,与当地村民吃住在一起,通过详尽的细节化影像记录下了十几万张珍贵的影像资料,将苗族“牯藏节”上的祭祀、寻找祖先之灵的仪式过程完整地记录下来,使得苗族史诗《亚鲁王》这一中国少数民族口传文学的语言叙事获得了可视化的呈现。其细致入微的影像采撷具有强烈的记录意义和重要史料价值,使摄影本质的功能得到了充分表现。他还从苗族跳年场、芦笙节、吃新节、招龙节、祭尤节等节庆场面的再现,自然环境、地理地貌、生活场景的描写,为我们完整呈现了苗家的这一古老的仪式。从人类学、民俗学的角度丰富地再现了民俗摄影的魅力,具有强烈的学术价值和文献价值。

民俗摄影强调学术性和文献性,但是一定要展示生活的状态,给读者展现生动的生活场景和人物情绪,在这种场景和情绪中记录民俗发展的印记,这才是民俗摄影工作者应该努力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