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ver_image

好肖像也需好构图

『诠摄汇』 诠摄汇
2016年12月07日 12:03

图片

大师之作是怎么拍摄出来的?摄影师、作家和演说家亨利·卡罗尔(Henry Carroll)有话说,他还为此出了一本畅销书《拍出大师之作-人像摄影》(中文版由中国摄影出版社出版)。借这些流传甚广的经典照片,卡罗尔为我们解析了好照片“好在哪儿”。



如果说世上曾有一张人像照片能够把构图法则用至极致,那一定是这张由埃德·克拉克(Ed Clark)拍摄的作品。


图片
为罗斯福哭泣(Weeping for FDR)  Ed Clark

1945年4月,在美国前总统富兰克林·罗斯福的葬礼上,人们无不为此感到悲伤。而这名乐手的眼泪也被记录了下来。

 

照片中的男子是上士军官格雷厄姆·杰克逊。他噙满热泪的双眼注目着面前行进的送葬队列,在那里躺着已逝的总统——富兰克林·罗斯福。他手中的手风琴缓缓演奏着《归家曲》,然而你早已通过他的双眼听见那庄严肃穆的曲调了,不是吗?


图片

三分法、视线空间和框架的应用尽显其中。


拍摄对象被置于画面的左起三分之一处,而他的眼睛则正好处于照片的左上三分之——美的三分法则


照片的右侧有足够的空间,给他的视线留出延伸至画面外的余地:这就是视线空间


他身后立着的白色柱子打造了一个干净的背景,避开了本可能杂乱的人群——这是对框架的利用

 

通过“遵循法则”,摄影师本人在这幅照片中淡去了他的痕迹。不过这并无大碍,因为有些时候,你的确需要静默无声,让你的拍摄对象成为发言人。

正是这些构图法则简单、不受时间限制的特性,让上士军官杰克逊的哀歌一直延唱到如今——在他脸颊的泪水早已干涸之际。

 


 

相信你的“直觉”


构图的目的不在于使照片“看起来”不错,而是为照片营造合适的氛围。


关于构图的“规则”是存在的,并且你可能对它们都很了解,但其实它们不能算作“规则”。它们更像是供你任意使用,或者大可直接忽视的指导性参考。


事实上,当你面对的拍摄对象是如此变化莫测的人类时,你唯一需要遵循的规则就是相信自己的直觉。此刻谁在你的镜头里?他们有着怎样的心情?你的内心又是做何感想?拍摄的地方在哪里,周遭的世界又如何?这些都是需要思考的问题,如何运用这些线索。


听一听你的直觉是如何述说有关拍摄对象及拍摄场景的。


某些时候,你的感官直觉会引导你创作出轮廓清晰的构图;而有些时候,它又会带领你去往规则完全不受用的境地。如我们即将看到的一样,这两种结果都有足够的震撼力——只要你任由直觉带领自己。





图片


关于『诠摄汇』的种种,点点看吧


图片


赏美图  ★  聊技术  ★ 看能人  ★ 文章热搜



图片


微信小店  ★  诠摄汇网装备库


图片
订阅详情


图片


图片



投稿邮箱:quanshehui@chinaphotopress.com

电话:010-65288383-812

QQ:3209502878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诠摄汇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