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登录

新春走基层 | 影像还乡: 在老照片里望见乡愁

来源:中国摄影报 作者:南塘 发布日期:2024-02-23


2月15日,正值农历正月初六,安徽省歙县三阳镇中村的祠堂里,人来人往,热闹非凡。与往年欢庆佳节的方式不同,今年该村村民迎来了一场特殊的春节活动——观看老照片幻灯片。村委会将幻灯放映场所设在已经关闭保护了14年之久的洪氏支祠(当年的中村祠堂小学)内,村民们现场观看了34年前发生在这里的景象。20世纪八九十年代皖南山区的风土人情、徽派建筑以及教育普及的状况在专业投影设备投映出的老照片里一一呈现,而照片里的孩童、村民也将现场观众的思绪一下子拉回到30多年前。

这场老照片放映活动由“激活斋历史影像返乡团”组织执行,该团队由摄影家王秋杭创立并自任团长。今年农历大年初五,他带领杭州8名摄影师,带上幻灯投影仪和大屏幕,自驾赴歙县中村以及浙江省淳安县金家岙村,开展了为期4天的历史影像还乡放映活动。在洪氏支祠放映的幻灯片展示了王秋杭拍摄于1990年至2014年间的125幅老照片,其中包括他精选出的同期拍摄于周边深渡、大埠、磻溪、南屏、宏村等地的系列作品。

提及王秋杭与中村的缘分,还要将时间的指针拨回到20世纪90年代初期。彼时,正担任杭州市摄影家协会秘书长的王秋杭,带着几位摄影家去皖南采风,在中村,他们发现了一座古老的祠堂。祠堂牌匾上写着“歙县中村小学”字样,祠堂内传出琅琅读书声。跨进祠堂,他们被眼前古色古香的场景和孜孜不倦的学童惊呆了……于是,快门声就这样不约而同地响起。其中,一位摄影家拍摄的取名为《希望》的作品,还获得了当年的富士胶卷杯全国摄影大奖赛的月赛金牌。之后,王秋杭把这座非常有特色的祠堂小学列为杭州市摄协的创作基地,几乎每年秋季他都要带领摄影家们到这里采风。至今,围绕皖南风情,他已积累了近万幅照片。不仅如此,王秋杭还对这里的乡村女教师洪杏华进行独家采访,退休后他独自一人又多次去拍摄,一直跟踪采访到2013年,三阳新学校大楼建成,原中村祠堂小学还原其名“洪氏支祠”为止。

1996年,王秋杭拍摄的祠堂小学及山村女教师的摄影作品《憾系古祠》获得由中国摄影报举办的96专题纪实摄影比赛佳作奖,并发表在1997年6月3日中国摄影报第6版上。他在文章中写道:“我们获得一个又一个奖,而对这所祠堂小学的回报却少得可怜……7年来,我对这所祠堂小学的感情越来越深,留下的遗憾也越来越深。”退休10多年来,王秋杭集中精力整理10多万张底片,整理出几十个影像系列。其中,由125幅照片组成的《古祠学堂》幻灯片成为重中之重,也是王秋杭影像还乡的动机由来。2023年12月22日,王秋杭曾携带小型投影设备来到中村村委会放映这些老照片,并向村委会表示想要做“历史影像还乡”一事。在他看来,当年由他带来的摄影师正是利用这里的资源获了大奖,但鲜少有人致以回报,这让他心生愧疚,也成了他想要借助“历史影像还乡”形式回馈当地百姓的初衷。

34年弹指一挥间,当年祠堂学校里的学子们早已长大成人,到了不惑之年,在不同领域、不同工作岗位上有所成就。“应该让他们再回看一下当年的景象,和把一生都献给了山区教育事业的洪老师。”王秋杭说,“放映当年的老照片,有图有真相,如果能找到哪怕一位当年的学童,其意义已超越了摄影本身。”故土难舍,乡情难却。除了寻找照片里的人,当年拍摄照片的人重走来时路,借此回眸当年的影像,再观如今的三阳、中村之变,与这里的乡亲们共庆佳节也是王秋杭等人期盼已久的事。幸运的是,放映现场,果然有村民认出了当年在祠堂小学学前班上学的女儿。这位昵称“小小酥”的女孩子现年34岁,是马鞍山某医院的护士,已成家立业。还有一位工作于上海的女孩也被村民从照片中认了出来。王秋杭激动地说,“回杭州后,我要把照片放大寄给她们,有机会还要去马鞍山跟踪拍摄‘小小酥’。”

在淳安县金家岙村,历史影像还乡行动为村民们放映了王秋杭于1992年在这里体验生活时拍摄的200多张幻灯片,引发村民们对今昔对比变化的深刻感慨。

“为什么选择用幻灯片的形式呈现老照片?”面对这一疑问,王秋杭直言,相比展览形式,可移动的便携式幻灯片更经济实惠。“我还给幻灯片放映配上了音乐,老照片和恰当的背景音乐更易调动人们的情绪,让人产生共鸣。”在这个人人都有手机,人人皆可拍照的时代,摄影的力量正前所未有地影响着人们的生活。在广大的乡村地区,摄影同样拥有深厚的群众基础。“当年我们来拍照,人们时常带着好奇的心态一旁静观,或不好意思地躲避镜头。30多年过去了,如今再看现场村民驾轻就熟地举着手机不停地对着幻灯片里的老照片影像拍摄,不由得让我感慨时代的发展如此之快。”

皖南地区历来重视教育,祠堂是徽州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姓氏祠堂更是“供奉和祭祀祖先”“宗亲汇聚联络”的家族精神教化之地。将祠堂作为开展子弟教育的场所,足以看出三阳镇中村当年对“再穷也不能穷教育”的深刻实践。在王秋杭看来,重视教育与发展经济裹挟在这个小村落的时代变迁中,而照片正逢其时地记录下这一幕幕珍贵的瞬间,是岁月风霜的最好见证者。

留住乡愁,是为了更好地守望山河。如今的三阳镇交通发达,老街店铺林立,功能齐全,古村落半山腰上也建起了村民新楼房,文化发展蓄势待发。“拍摄于乡村,还乡于乡村”,摄影在这一语境下有了更深刻的社会意义,在记录历史、表达情绪之外,开始试图反哺社会、回馈当地。正如幻灯片放映的老照片一样,从头戴硕大斗笠的学童上学路上开始切入,把人们引入极具地方特色的皖南山区徽派老建筑的深巷,数张照片引领观者来到不同时期拍摄的歙县中村小学门口。进入祠堂小学,人们从各个时代、不同季节、多个时段,回望了这所学校里孩子们读书、休息、午休、课间活动等熟悉的场景。再观贫困山区教育工程从最初的一片荒地到筑起土围墙,再到村民们为新校舍辛勤奔波……直到2014年新小学大楼正式投入使用,山区的孩子们终于也能在宽敞明亮的教室里用上了电子屏幕……镜头逐渐拉开,被当地人誉为“东方小瑞士”的三阳全景俯视图、山区风光图等接连呈现,最后,老照片又回到了洪氏支祠——那所曾经吸引摄影师驻足,并将镜头聚焦的琅琅书声地。一段历史似乎就此落幕,但无数个当下正在发生,乡村发展前行的脚步从未停歇,就像摄影凝聚的力量一样,朝气蓬勃。


  1990年11月,中村祠堂小学里,孩子们在阳光下认真学习。王秋杭 摄


  2013年6月,三阳中心小学新教室阳光充足,课堂上正普及电子化教育。王秋杭 摄


举报 收藏 点赞 分享